找到相关内容54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盲龟值浮木

    霞光万丈,盲龟终于脱离了旷古以来笨重的躯壳,变成一个俊秀的童子,睁开眼睛,笑看滚滚的红尘识浪。 凡夫俗子们被利欲蒙蔽了心眼,就像盲龟一样在爱河欲海之中漂流轮转。殊不知我们能够保有人身,比...

    佚名

    |哲理故事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7/09/17384916548.html
  • 印度首都新德里景点- 莲花庙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莲花庙里居然有中文介绍材料,这在印度还是极为少见的现象。中文的材料上给这座圣殿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――灵曦堂。单从这一名字就可看出,命名者绝不是个凡夫俗子。   莲花庙并没有久远的历史,可以说是...

    佚名

    |印度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3/12320621480.html
  • 清泉与大海

    曰悲。   二   山高月小,泉冷林深。唯其圣洁,才能给烦嚣尘世注入清凉;唯其高逸,才能给凡夫俗子施以针砭。人们向往著灵山秀水,在回归自然中暂享片刻安宁。人们崇敬著高僧大德,在精神世界中超凡脱俗。...

    王雷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0339730.html
  • 清泉與大海

     二  山高月小,泉冷林深。唯其聖潔,才能給煩囂塵世注入清涼;唯其高逸,才能給凡夫俗子施以針砭。人們向往著靈山秀水,在回歸自然中暫享片刻安寧。人們崇敬著高僧大德,在精神世界中超凡脫俗。  水的生命在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5341114.html
  • 七塔禅寺五百罗汉图序言

     甬城千年古剎七塔寺内,珍藏着佛教文化中的稀世至宝《五百罗汉石刻图》,如今仍嵌在圆通宝殿的内壁,人们可强烈地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,且深刻地为其中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而陶醉。   罗汉,即小乘中的极果,称「无学道位」,是断见思惑出三界分段生死的圣者。五百罗汉,佛经中常有提及,如《法华经》中的《五百弟子授记品》。据说,浙江天台山有五百罗汉隐迹其间,惜非凡夫俗子肉眼所能见到。   七塔寺五百罗汉像石刻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54651491.html
  • 当下解脱

    山河的勇力与威德。当下解脱不只是能破除单一个束缚,甚至可以导引这股解脱的势能,一个接一个地扫除更多的束缚,而心地上一片清净无碍。经常在佛经中可以看到,一位凡夫俗子,听法之后,即能体证圣果或发心出家求道。...

    张慈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40052471.html
  • 自性不失

    谁也指望云层树荫。  世尊不是歌手,十指也不操琴,问取古曲何调,无异乞丐弄弦;毕竟求个什么?生之讴歌,死之挽唱,抑或是怨天尤人的哀叹?凡夫俗子,情识分别,为何不吹奏一首菩提组曲?为善为恶,诸般造作,总...

    白 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553154004.html
  • 涅槃四德

    涅盘四德  佛经《涅盘经》说佛有四德,即常、乐、我、净。所谓常德,是指佛性常住不离,具有“历三世而不迁,混万法而不变”的固定德性。所谓乐德,是指佛陀乐于远离人世间生死逼迫之苦,乐于寂灭于涅盘净土佛国。所谓我德,是指佛陀虽在人世间,但早已忘记了凡夫俗子的“忘我”,而具备有“八自在”的“真我”。所谓净德,,是指佛陀远离人世间的垢污而无染,犹如清净的大圆镜,了无纤翳。  佛陀有四德,佛经也给莲花总结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41256916.html
  • 放下心灵的包袱

    一声迎头棒喝,它提醒我们没有必要整日背着沉重的包袱和思想上的累赘,应当将它们统统放下。可是这话说来简单,但常人却不容易做到,即使如高僧般参透万物,也不得不用一只小狗的名字时刻提醒自己,何况我们凡夫俗子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3175164.html
  • 大德开示:把慈悲用在生活之中

    《大智度论》卷二七云:“大慈与一切众生乐,大悲拔一切众生苦。”简单的说,所谓大慈悲心,就是要让众生离苦得乐。大慈悲心不是佛陀和那些大菩萨们才有,我们凡夫俗子,人人本来都有一颗大慈悲心。这跟孟子以梁惠王“不忍见其觳觫”、一般人“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”,说明人人心中都有“仁”的根苗,想法是一样的。只不过凡夫的慈悲心容易受到自我蒙蔽,一不小心就落在自私自利的圈套里;所以,我们要时常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40276177.html